于宝田 官方网站

+收藏:http://yubaotian.orgcc.com
 
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 艺术资讯 正文内容
晚节香
2011-04-29    浏览(866)    作者:郑兴伟    来源:于宝田 官方网站

放眼历史长河,燕赵大地,自古多悲壮,战国七雄之一赵国,虽在长平之战中,损失惨重,仍誓不降秦。君民上下一心,拼死抵抗,使秦国统一大业受挫。亡国在即的燕子丹不畏强秦,派义士荆轲刺秦王。那种“风潇潇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不复返。”的慷慨壮举,惊破豪杰心。抗战时期,狼牙山五壮士机智与敌人周旋,使部队和群众安全转移,视死如归,弹尽跳崖,摄敌丧胆魂。

燕赵虽悲歌,千百年来,涌现出了无数仁人志士。他们披荆斩棘,前赴后继,为了民族大业,以拳拳赤子之心,舍生忘死,保家卫国,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。真乃民族之脊梁,忠肝义胆之士。

今天,在燕赵大地上又出了一位多才多艺的著名书法家于宝田先生。他不仅擅诗、词、歌、赋,还是个造诣深,修养高的儒雅之士。

于宝田,字半丁,号行山于公,斋名乐寿轩,1932年出生于河北磁县。1947年毕业于太行漳滨中学,同年参加解放战争。1949年5月在南下部队解放古都安阳后,由太行五地委接管。1953年在职学习,毕业于武汉大学,后在安阳地区王家岭煤矿工作,后任新井筹建处处长。1963年组建安阳市矿务局任筹建组成员;1975年调入地区煤矿化工局;1979年调入安阳市北关区工业局任负责人;1981年调入安阳市乡镇企业局任队办科长;1984年调入安阳市经济开发总公司任经理,一直到1992年离休。无论从事何种工作,他都严于律己,以燕赵人的宽广胸怀和豪情壮志积极投入到事业中去。始终兢兢业业,勤勤恳恳,任劳任怨,刻苦钻研业务知识,干一行,爱一行。先后荣获华北解放纪念章,全国煤炭先进工作者,发表企业管理论文多篇,被评为高级经济师。把安阳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,他热爱这里的秀丽雄伟的太行山,更热爱这里浓郁厚重的殷商文化,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在了这块热土上。

安阳是甲骨文的故乡,历史文化名城,中国八大古都之一。一百多年前,甲骨文在这里被发现后,就以一朵绚丽的奇葩著称于世,蜚声海内外,享誉世界。

还在幼年时期,于半丁先生上抗日子女小学,受过良好的传统革命文化教育,在那个时候读书写字用的书写工具就是毛笔。参加工作后,他与毛笔形影不离,有着不解之缘,不管工作多么忙,一有时间就练字。40多年来,从不辍笔,孜孜以求,博览群书,广阅诸家文典碑帖,曾拜著名书法家韩定一、许敬祖为师,在良师的言传身教下使他受益匪浅。无论是行书、楷书都写得刚劲有力,落落大方。从用墨、章法布局来看,可谓心平气和,大巧若拙,尽情尽心,兴到笔随,随意挥洒。远观其作品,遒劲、朴实、厚重、洒脱;近观则有儒雅自然,飘逸灵动的视觉魅力。这种魅力,能不懂书法者也感觉到其中的如虹气势和古朴之韵。东坡曰:“作字之法,识浅,学不足,终不能妙。”

1985年退居二线后,于半丁先生没有闲赋过半天,而是余热生辉,把全部精力用在钻研甲骨文上。他不顾体迈一次次地到殷墟博物苑观看出土的甲骨文,边看边记录,临摹着它的形体。还购买了大量的甲骨文的书籍资料,认真识别对照里面的字形、字义、简架结构,在准确把握住其形后,苦练甲骨文运笔。还拜读了甲骨文专家王襄、郭沫若和著名书法家启功、欧阳中石、李真等大作,追随贤达,思有所为。用了大量的时间临写金石文、古籀等书帖,还虚怀若谷地向诸位名家请教,与不同人士交流,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。著名甲骨文书法家、学者郭青萍先生看了他的作品后,曾这样评价道:苍劲有力,雄浑厚朴,不虚不燥,不古板,不放纵,注重运笔,字字肃穆,笔笔灵动,讲求章法,讲求艺术构思,藏秀媚于古朴之内,寓平正于绝险之中,缓急顿挫,和谐统一,有激情,有理智,有度有趣。故被书法评论家誉为:“老柏摇新翠,函花茁晚春,汲古有新意,锋利而多姿。”

在多年的历练下,而今已结硕果。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,获得“兰亭杯”二等奖及其它不同名次奖励数十次;并在《日中艺苑》等多家报刊上发表作品,书法作品还被香港浸会大学,原香港行政区长官董建华先生,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单位个人收藏。并多次在日本、美国、加拿大、韩国、新加坡、俄罗斯、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展出。同时被列入《国际甲骨文大典》、《新世纪甲骨文书法集》、《国际名人录》、《世界当代书画家真迹大典》、《当代书法家精品集》,及台湾古文字学会、甲骨文学会编辑的《著名书画家精品集》等多种典籍出版。还先后两次向中国慈善总会捐赠书法作品,拍卖救济受灾地区,1989年被授予

“慈善艺术家”。有时,为满足不同人士的需求,经常深入厂矿、企事业单位义务书写作品,从不计报酬。2003年被中国国学研究会评为“人民艺术家”。

为了使甲骨文这朵绚丽的奇葩普及推广,丰富其内涵,让更多的人接受。他费尽精力,不厌其烦,认真查找有关书籍资料,编写了不少甲骨文楹联书法。还出版了《半丁甲骨文书法作品选集》和《甲骨文书法艺海拾贝》两本书。上市后,深受好评。虽说,于半丁先生的甲骨文书法已取得了不俗的业绩,但他没有就此满足,而是把目光放得更远,将甲骨文的发现及如何形成,做了充分的考据和调研,并编著了《常用甲骨文图解初探》一书。

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多年,是汉字形成的源头。甲骨文当时多是占卜用的,涉及战争、生活、天文、地理、艺术等诸多方面,按汉字的构成来说,已经达到了基本成熟阶段,具备造字的六种方法,即象形、指事、会意、形声、转注、假借。后来汉文字逐渐演变为大篆、小篆、隶书等直到今天的汉字。这些大都在甲骨文基础上形成的,仅是写法、字形上有些变化,并没有脱离甲骨文字的真谛。因此,要想掌握,深刻理解汉字必须首先从甲骨文的形成学起。甲骨文在地下埋藏了三千多年,直到1899年才发现,从发现至今,在这一百多年中,经过专家学者研究破译1200多个字,现在已被众所认可,成为一门新兴学科,公认为汉字的鼻祖。《常用甲骨文图解初探》一书是作者以负责任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,有理有据,真知灼见,用简单图解的方法,帮助大家认识,并配了金文、隶书进行对照。一方面便于解读,另一方面帮助了解文字的变迁,从多方面认识甲骨文与今天汉字的派出渊源,使初学甲骨文者,尤其是儿童、少年掌握甲骨文字的含意,以及与今天的汉字关系,达到使这一新兴学科服务于社会,造福于人民。

燕岭浮云,云卷云舒,庭前花开花落,几度春秋。离开故乡河北磁县快60多年了,每一次踏上故土,激动万分,热泪盈眶。身在它乡忘不了故乡,家乡的乡间小道,一草一木,魂牵梦绕。故乡那芳香的泥土令他闻了又闻,挥之不去。并写下了《乡情》一诗:

磁州民情多古风,人杰地灵又勤奋。

游子离乡常思切,期望人安与年平。

于半丁扎根安阳60多年,视安阳为第二故乡,他把美好的时光全部献在了这里,这块土地给了他激情,给了他采撷不尽的创作灵感,除了进行书法创作外,偶有新得,就拿起笔吟诗作赋,创作出了不少灵动诗篇。诗品出于人品,人品制约诗品。他的诗词雄浑豪迈,慷慨激昂。读了他的诗顿生爱国情怀,甘愿为祖国的富强奉献一切,为读者提供了有益的人生格言。如他在1992年10月创作的一首《花甲寄语》:

盛世今秋看晚霞,清如流水艳如花。

疆场踏遍关山险,又醉读书度花甲。

白发未酬少年志,丹心一片书桑麻。

老骥伏枥再奋起,墨海腾波颂中华。

   老人虽已过年过七旬,仍手不释倦,饱览群书,广纳知识,阅读了不少文学作品,写了大量的读书笔记,催人奋进,用自己的所见所闻赞颂伟大的祖国。无不显示出一个革命老干部的政治信念,高尚的革命情操,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阅历,尽显一代儒雅风采。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,“老牛自知夕阳短,不用扬鞭自奋蹄。”他珍惜时间,珍惜生命,老有所为,老有所作,使夕阳更加灿烂辉煌。

2005年12月于半丁先生出版了《晚节香》诗词楹联集一书,这本书就是他大半生呕心沥血的结晶,也是他对自己所经历的国家大事,对自己所崇拜的古今人物,对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谱写的颂歌,情真意切,意蕴深刻,格调高雅,表现手法多样,确有许多感人肺腑的俊句佳作,综览诗词楹联集的内容,大致可归纳为三部分:一是对革命领袖、开国元戎及众多先烈英模的颂歌。如所作怀念毛泽东主席·游西柏坡:“掌上千秋业,胸藏百万兵。武略安天下,文韬定乾坤。雄才惊寰宇,词章冠古今。纵观华夏史,亘古第一人。”二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和祖国壮丽山河的赞颂。三是情歌,这里指的是作者的故国情、师生情、战友情等等。不论是哪一类作品,都是紧扣时代脉搏,面向现实生活,为时而著,有感而发,充分体现了传统诗词楹联反映生活,反映时代的生命活力,《晚节香》诗词楹联集的问世,是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精神财富,实在可钦可歌,可喜可贺。

夕阳无限好,只是近黄昏。但夕阳与朝阳同样灿烂,莫道桑榆晚,晚节尤可书。他的风采不断发出新的活力,于半丁先生常常面对夕阳伫立,火红的夕阳是那样的迷人,那样的令百感交集,涌现出无限的感慨,他将人生的生命价值体现得完美无缺,他还有更多的想法,在有生之年为社会做更多有益的事,奉献最后的一丝绵力。用他自己的话说:“活到老,写到老,让自己的夕阳更红,更有人生意义。”更令人欣喜的是,得知他即将出版一本《甲骨文书周易》,为建国60周年献礼。

我们也衷心祝愿老人家晚年生活:幸福美满,身体安康。

标签:晚节香,甲骨文,书法家,于宝田,字半丁
分享:
发表给力评论,说两句!  共有 0 条评论